阅读下面文字。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 2.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3. 近期,姐姐成了“微 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出现如此状态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并向其列出 “微信控”的主要危害。
|
|
阅读下面文言文。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①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②,握手③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②瞿然:惊讶的样子。③握手:拱手。④溥(pǔ):大。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将名世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起而言曰 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云山江水之语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D.殆欲下拜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既成,以示李泰伯。 (2)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3.下面句中的“三”应如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 4.结合选文,说说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
|
综合性学习 【西楚网讯】今天下午,宿迁市水利局与共青团宿迁市委在骆马湖畔共同种植“共青林”,这标志着我市“保护骆马湖,水绿新宿城”活动正式启动。 骆马湖,又名乐马湖、洛马湖、马乐湖、龙马湖。湖水面积260平方公里,最大宽度20公里,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水生植物芦、藕、菱、蒲等二十多种,盛产鲫鱼、银鱼、鲢鱼、青虾、白虾、螃蟹、河蚌等十多种水产品,被江苏省定为苏北水上湿地保护区,又是南水北调的重要中转站。今天宿迁其他县区团委也将自行组织植树活动,最终实现种植一万棵树苗的目标,将“共青林”全面铺开,覆盖全市。 宿城还将以“保护骆马湖,水绿新宿城”为主题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书画比赛,并邀请高校专业师生为“水绿宿城”献计献策,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假如你是学校校报记者,围绕这次活动采访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请你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
|
古诗文默写 ①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②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晨兴理荒秽, 。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⑦小事不慎,往往酿成大祸,这正如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 , 。”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违反八项规定开始的。
|
|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病句,把它们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三月份以来,宿迁各县区着力改善文明交通行动的责任意识。②各县区通过严格落实责任、巩固整治成果、强化督导检查等有效举措,③积极营造文明交通氛围,促进城区文明交通行动深入开展。 (1)第 句。修改意见: (2)第 句。修改意见:
|
|
读语段,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或给加横线字注音。 花海浩荡,碧波粼粼,人文荟cuì( ),旅游正在成为宿迁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正如市长王天琦所言,宿迁具有独特的自然、传奇的历史、包容的文化,细细体味,宿迁的旅游恰如一泓( )清水,零度以下成为晶莹tī( )透的冰,到了100℃则成为沸水…… 流连忘返,情不自禁( )地拿起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美丽的画面。
|
|
阅读下列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驴发现墙头上有一簇青草,非常眼馋,可又够不到。它发现墙角有把梯子,但怕搬来梯子后,需要羊帮忙扶梯子,青草要被羊分吃,便放弃了。
|
|
按要求修改。 咱家那些事 咱家是个四口之家,除了我,每个人都颇具个性。 家有贪玩而智慧的爸爸。爸爸的工作是跑业务,经常一连几天都看不到他。爸爸在家时,最爱上网“斗地主”。电脑一开,爸爸就激情澎湃地“战斗”了。 最让咱家感到幸福的是妈妈。(下面写“妈妈烧得一手好菜,自创菜谱”来表现贤惠。) 我家还有一宝,就是我的妹妹。(下面写妹妹自导自演一出“话剧”,突出聪明可爱。)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我有一个和谐快乐的家。 1.从内容来看,本文的题目应改为“ ” 2.第二段内容不充实,不完整。可加上描写 的内容,突出爸爸的贪玩;可记叙爸爸运用斗地主的方法辅导“我”学习,突出他 的特点。 3.文章结尾与开头关联不紧,请换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
|
|
阅读下面文字。 江南暮春 清明风俗 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之后,他联想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固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介子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壇,以时②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 隋唐统一后,上巳逐渐变成了春游节。《剧谈录》载:“开元中,上巳节赐宴臣僚,会于曲江山亭,恩赐教坊声乐,池中备③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这种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 宋代时,官方规定三个“黄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 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成了新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各地出现了许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贵族一样为先人举行庙祭。但是,庙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强家族凝聚力。个人对先父先母养育之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 因为节日的调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动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杭州清明节的娱乐活动:“车马往来繁盛,填塞④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坟,冷雨纷纷。氛围判然有别的两个节日,宋后竟浑融一体。清明节,人们先出郊外扫墓祭祀,傍晚便携土产回城,其后则尽情游赏晚春。 旧时百姓观念中,死后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是,只要死后能得到后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神格存在。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从这点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都战胜了死亡,得到后人追思,实现了永生。这或许就是江南暮春风俗的寄托所在吧。 (文/谭昔,有修改) 【读懂·文言诗文】 1.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向墓而为壇,以时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池中备彩舟数只 前人之述备矣 D.填塞都门 以塞忠谏之路也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B.子推/怒而去 C.上巳节/赐宴臣僚 D.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4.下列对《寒食野望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说明了唐朝时期寒食时节祭扫先人坟墓、凭吊逝者的风俗已经盛行。 B.诗中,有乌啼鹊噪人哭的悲声,也有催人泪下的景致,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氛围。 C.“垒垒”“冥冥”“萧萧”等叠词的使用,使描绘的景色更形象,富有艺术魅力。 D.末两句诗,九泉之下的先人哭泣,世上的亲人却听不见,道尽了生死离别之痛。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巳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C.春秋时期,贵族和庶民们才可以建家庙和坟冢祭祀祖先。 D.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 6.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体悟·微言大义】 7.说说你对“‘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这句话的理解。 8.今年清明节期间,不少网店提供“代客扫墓”业务,收费从200~1000元不等。对此,市民看法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
|
阅读下面文章。 杌凳①情缘 凸 凹 看见眼前这只杌凳,我内心温柔。 这只杌凳,出自先父之手。儿时家里打家具,锯下碎板木条,父亲怜惜材料,自制了几只杌凳。他做得认真,挖榫楔钉,一丝不苟,便做得很牢固,用它抛击野狗,也摔不坏。直让人觉得,只要人敦厚,器具也随之敦厚。 那年我娶妻,带新人回家省亲。因为新人貌美如花,又善解人意,父亲喜不自胜。正好摘下来当年核桃,父亲就稳坐在杌凳上,给新人砸食。新核桃口感好,新人极喜,几乎是父亲砸一颗,她吃一颗。父女情浓,让人感动。临走时我要了那只杌凳,一则以纪念,一则以砥砺我们的爱情,让父辈放心。 后来父亲病逝,送到殡仪馆火化。抱骨灰盒时,我让三弟随身携带好杌凳。依山里习俗,抬起来的棺材就不能放下,不能在中途沾土,抬棺人欲歇,就要在棺下支上两张条凳。骨灰盒是浓缩的棺木,自然要有小小的杌凳相匹配。骨灰送至祖坟要走百里山路,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一旦身累,就把骨灰放在杌凳上。大礼完毕,我又把杌凳带回来。殡仪用具,依乡俗或陪葬,或烧毁,以免带回鬼魂;但父子情重,且他生前我已竭尽孝道,即便有魂跟来,定会护佑我。我真正的用意,是要留下念想,以便睹物思人。 后来我有了一定的文名,有了正常的文学生活,杌凳就从属于我的读写活动。书架高大,想拿到最上一层的书籍,就要踩在杌凳之上;而最下层的书册低近脚面,查找翻阅时,又离不开杌凳之坐。一踩一坐之间,竟有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即便是铁打的杌凳也会散架、变形,而它依旧结构坚实,不晃不动。它好像是对你无声地发出一个宣言:我从山中来,带着认真与稳重,有着不变的品质,你尽管用。 但是,它的确丑陋:凳面乌黑,不见本来底色;凳脚因匝以复榫,鼓鼓凸凸,毫无秀气模样。因此在妻子的眼里,即便经久耐用,也不过是一个卑贱的物件,所以她并不敬重——买来排骨,把案板放在它身上,用力剁;享受干果,譬如核桃、杏核,就以其做砧木,用力砸。以至于乌黑凳面又添了累累伤痕,凸凹不平,愈加丑。 我终于不可承受,对她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杌凳,它承载着记忆。她说,你自作多情。 我又说,物件也有人格,也有灵性。你没听说,木头戳在那里,一年不烂是木头,十年不烂是魂灵,百年不烂是神圣,人就该跪拜了。她说,你可别吓唬我。 在五十岁生日那天,对杌凳这老物件的感情,在心里突然盈满起来——我找来一块砂布,仔细擦拭它身上的疤痕,不仅抚平,还见了原木的颜色,它居然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一切都对应着故乡那不老的土地。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掉下了眼泪。或许,这就是乡愁。 这只杌凳,真是皮实:生与死,珍重与轻贱,它都默默地承受,不似人,还有不平,还有感慨。因而它比人有肚量,也比人持重。我更把这杌凳放进心里。我对妻子说,从今往后,你对它就像对我,不要在它身上乱砸乱剁。 (选自2015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杌(wù)凳:矮小的凳子。 1.本文题为“杌凳情缘”,分点概括“杌凳”上承载着哪些“情”。 2.语言品析。 (1)联系全文说说父亲的“敦厚”有哪些表现。 (2)赏析第十一段中的划线句。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六段的作用。 4.就“妻子”这个人物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写出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