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因为象征香炉。”“不许叉腿待着,不许咋咋呼呼,不许斜眼看人,不许抖腿。”“客人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世易时移,这些餐桌上的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请围绕“老规矩是否需要重提”展开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作适当的分析。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⑾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3.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推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4.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

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百度百科

 

征人怨

柳中庸(唐代)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1.赏析前两句中的“岁岁”“朝朝”有什么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与赏析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①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②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③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④管,钥匙。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案牍劳形        B益慕圣贤

C而不能通其意    D明日,徐公来,孰视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可见蹇叔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B.蹇叔凭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C.蹇叔向秦穆公进谏取得成功后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袭郑的结果,可见他恃才放旷、骄横跋扈,必然招致秦伯的诅咒辱骂。

D.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显示出他的老成先见、忧国虑远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穆公访蹇叔

师以袭远

晋人师必于殽

文王之所风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的陈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写长妈妈和“我”幼年的一段经历。围绕《山海经》这本书,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经历。文章夹叙夹议,在平易中寓有深长的韵味,塑造了一个独特、多彩的长妈妈形象。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他身上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

C《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历经被抢劫、被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希望,由原来那个老实、坚韧、善良的人变成了狡猾、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格列佛游记作品的主人公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寻常的鲁滨孙。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的鲁滨孙进化的结果,完全否定了英国现存文明的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终于承认了笛福所否认的那些文明的东西。

2.阅读《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中,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亲贤臣,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A远:疏远

B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C倾颓:衰败

D痛恨:极端憎恨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自命不凡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同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C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别出心裁,把历史镜头、现实镜头连续播映,把赛场内的比赛和赛场外的活动同时报道,使人耳目一新。

D张教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儒雅的气度、严谨的论证、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无不令全校师生赏心悦目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měng懂   qiè而不舍

B.liǎn滟   sì横流

C.倜dǎng    明眸善lài

D.xiè逅     晶莹tì透

 

诗文默写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②问君何能尔?                           

                            ,拔剑四顾心茫然。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鬓微霜,又何妨!

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受上赏。

                            ,不求闻达于诸侯。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6686/24158) 首页 上一页 16681 16682 16683 16684 16685 16686 16687 16688 16689 16690 166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