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准备写一篇题为“时光不耽误,学习趁年少”的文章,倡导同学作抓紧当下的宝贵时间学习,为此他抄录了哈佛图书馆的四句训诫作材料,请选出不适合作此文论据的一项 ( ) A.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B.没有艰辛,便没有收获。 C.你现在忽略的今天,就是已逝者极度渴望的明天。 D.即使是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蜜蜂可以搜索人为设埋的地雷。蜜蜂为什么具有如此非凡本领呢?因为蜜蜂 , 。加之 。因此在搜索同产面积的情下, 。 ①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有效 ②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 ③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动物 ④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日本大地震导致核电站泄漏 的影响还在继续,此事也给全球核电产业敲响了“安全警钟”。 (2)假如,你不小心冒犯了别人,而对方 ,那么,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在你的四周弥漫。 (3)落叶何其微小,然而,正是它们的存在,为大树提供了生命所 的养分。世间,本无大小,高山与溪流,同样是生命的孕育地。 (4)联军打击利比亚的行为警示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的内部环境,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作保证。 A.事件 一笑了之 必须 安安稳稳 B.变故 置之不理 必要 安贫乐道 C.事故 一笑了之 必需 安定团结 D.事态 置之不理 需要 一团和气
|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 A.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充沛。(搭配不当,把“充沛”改为“健壮”。) B.进入初中后,他一直始终参加书法班的学习。(重复累赘,删掉“始终”一词。) C.这篇通讯报道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谋福利而鞠躬尽瘁。(缺少成份,在句末添加“的事迹”。) D.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就”改为“才”。)
|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学生要有敢于向老师不耻下问的勇气。 B.王明同学在街上与他的小学老师萍水相逢了。 C. 在竹海面前,如果我要画它,实在束手无策。 D.锋芒毕露的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稼先从此销声匿迹了。
|
|
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或成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襁褓(qiáng) 陨落(yǔn) 差使(chāi) 断章取意 B.寒噤(jìnɡ) 田圃(pǔ ) 旁骛(wù) 重蹈覆辙 C.风骚(sāo) 褶皱(zhě) 静谧(bì) 消声匿迹 D.磐石(pán) 一抔(póu)黄土 妖娆(ráo) 自知之明
|
|
以“带着 ,一路前行”为题写一篇文章。(如理想、自信、感动、挫折、伤痛、遗憾、微笑、泪水等) 要求: ①任选一题,写一篇文体规范的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②如选第二题,应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
|
以“这样做,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
|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②段中A和B两句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答: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
|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 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 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是有一件红格子风衣。那是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地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一排啊,靠近窗口,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一件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窗玻璃,碎玻璃划破他的手,鲜血直流。 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偿,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来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1.文章叙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____________之情,同时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_________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