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文段中“挟”字声母是“x”韵母是“ie”,声调是阳平。

B文段中“春水”“聚集”“一股”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文段中“遭遇”都是半包围结构,其中“遇”字共12笔。

D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一切”。

 

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B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C随着瘦西湖考古工作的开展,清代建筑遗迹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D发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国庆节期间,扬州科技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每天馆内都济济一堂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

B阳春三月,古运河畔,杨柳拂堤,花团锦簇,游客们无不感觉如沐春风

C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D2015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共造成数百人伤亡。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huì)  qiè)意    藏(zhù)     烧(bèi

Bbāo   suí     jí     永(juàn

Cbǔ)   细(xiān    zhàn    围(fèn

D(lǚ)    级(shè)     红(yān)     (nà)

 

写作

喜欢,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无论是你熟悉的人、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有趣的学科课程、神奇的科学世界……都会带给你愉悦、幸福的美好感觉。请以“喜欢”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老师! 老师!(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文中的张老师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请写出一个最让你感激的老师,要求简要概述相关事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3.文中的句子“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能否改成“前人读书治学,都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从笔记本中得来”?为什么?

4.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将军宜枉驾之:                        命一上将荆州之军: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深入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停一处。

(1)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体现了前句中的     这个词,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甲文中的句子是                         ,在乙文中的句子是                            

 

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酒阑:酒尽.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第一、二句所描写的画面。

2.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

(1)元旦快要到了,学校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活动。如果让你担任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你拟采用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你所准备的活动方案是什么?

(2)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写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7181/24158) 首页 上一页 17176 17177 17178 17179 17180 17181 17182 17183 17184 17185 1718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