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作家寄语中学生写作

王蒙:

我觉得中学时代非常重要,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尽管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还相当有限,思想、心理也还不那么成熟。但是中学生特别敏感,开始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或者说努力学着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他开始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这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修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

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钱理群: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余华: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文章有删改)

1.通读上述材料,概括三位作家的主要观点。

王蒙:

钱理群:

余华:

2.作家王蒙对中学生“开始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持肯定态度,但反对中学生作文“太像大人的作品”,你认为他的说法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3.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填空。

作家余华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他的乐趣分两个层级:最初写作时,乐在         ;长期从事写作后,乐在             

4.余华觉得“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举出一个你自己亲身经历的实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⑵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⑶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⑷“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⑹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⑺“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⑻“不少!”

⑼“凑合吧。”

⑽“您一直就卖蚯蚓?”

⑾“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⑿“不喝。烟酒不动!”

⒀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⒁“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⒂“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⒃“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先生在大学当讲师,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先生不同意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⒆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⒇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文章第⑸段,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描写了卖蚯蚓者的外貌,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2.作者称自己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3.你喜欢文中那位卖蚯蚓的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4.我们都曾学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本文和《端午的鸭蛋》在语言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试概括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举例分析。

 

名著题。

按照情节排序,把字母填在相应位置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大闹野猪林

A倒拔垂杨柳、 B大闹五台山、C火烧瓦罐寺、D大闹桃花村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C《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D.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被称为“世纪老人”。著有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主张爱的哲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恨久之(                 ⑵扶苏以谏故(         

而去之                 ⑷为天下             

⑸故不意也(               ⑹长跪而之曰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⑴江山如此多娇,              

                ,人迹板桥霜。

               ,只有香如故。

⑷陈涉太息曰:“嗟乎!              

               ,不亦君子乎?

               ,于我如浮云。

⑺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孔子的话:

                                    

身在初三的好友突然暗淡和你说:“我真想做个坏学生!”面对落寞失意的好友,你会善意地在他的书页里夹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论语十二章》)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du    职业之神圣。

⑵让我们在这令人su(    )然起敬的墓前鞠躬。

⑶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shu     光望去。

⑷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土gao    ).

 

岁月如梭,你已走过一段人生路,途中一定有许多让你受益的东西。也许是一处风景、一段真情、一次活动,也许是一次愉快的合作,也许是一次痛苦的选择……再回首,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一定会给你非同寻常的感悟。请以“再回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除了对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侍。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      素:                    至陈      比:               

使公即桓楚   将:                    ④是时桓楚  亡: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7185/24158) 首页 上一页 17180 17181 17182 17183 17184 17185 17186 17187 17188 17189 1719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