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选自《墨子·公孟》) (注释)①昆弟:兄弟。 ②四弟:四个弟弟。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虑徇通 虑:考虑 B. 欲使随而学 学:学习 C. 其长子嗜酒而不葬 嗜:爱好 D. 今子为义 义:坚持正义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A.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B.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C.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D.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要教“有游于子墨子门者”当官,这是墨子的最终出发点。 B. “游于子墨子之门者”一年后向墨子要官职,墨子没答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C. 四个弟弟以给大哥买酒喝的条件让他埋葬死去的父亲,但之后并没有实现诺言。 D. 四个弟弟最终目的是让哥哥明白葬父是应该的,让他明白道义。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
|
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 章伟秋 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一段时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媒体和资讯网站上颇为抢眼。昆明报业写稿机器人“小明”仅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腾讯网发布的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财经机器人写稿量已经达到4万篇。 在人工智能挑战之下,媒体人恪守语文素养显得殊为宝贵。机器人新闻写作固然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但人类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在深度撰写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如果放弃了人类自身优势和追求,媒体传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播音员主持人千篇一律说着同样的网络语言,机器和网络操纵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整个文化氛围必然会因单一和刻板而枯萎。正如有学者所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各有所长,用机器人从事可重复和需要精确计算的工作,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由此而言,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除了人工智能的冲击,语文素养遭遇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网络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民在自嘲、调侃、戏谑中,生成了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有些已经浸染到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之中。比如,一些综艺节目嘉宾和主持人以说网络俗言俗语为能事,拿恶俗当有趣、恶心当幽默,成了负能量、“污”文化的推手。再如,读书学习上的放松和放弃。过去,德艺双馨、文德双修,是媒体人、文艺工作者的入行基本功。如今不少媒体人,口中没有芬芳,身上毫无书卷气,每天不是泡在微信微博中就是辗转于饭桌酒场上,无暇补充文化的亏空,何谈提升素养的水位?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形象、文化的形象。大众化和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媒体语言呼唤精确的语言运用,呼唤文雅生动的语言表达。由于内容和要求的差异,不同栏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具有不同特色,但都需要不断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性。良好的语文素养能提高驾驭文稿、处理文稿的水平与能力,能让采访顺理成章、写作得心应手,让媒体人充满智慧与力量。 作家王蒙说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语文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质,亦是媒体人必不可少的文化生命根基。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无论科技进步到什么地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生命个体,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媒体人,不仅应有提高语文素养、抵制低俗粗劣网络语言的自觉,更应积极行动起来,用担当大义的良知、以身作则的表率、薪尽火传的坚守,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为语言环境净化尽一份功。 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媒体人的责任正在于,让美好的光芒更加普照,让低俗的污垢失去市场。 (选自《兵团日报》,有删改) 1.“与人工智能相比,媒体人要守护好素养”对此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 B. 人类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在尝试撰写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C. 媒体传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整个文化氛围必然会因单一和刻板而枯萎。 D. 机器人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但缺乏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 B. 文中提到的语文素养遭遇的挑战有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读书学习上的放松和放弃。 C. 某些媒体人因为语文素养的缺失,成了“污”文化的推手。 D. 媒体语言呼唤精确的语言运用,呼唤文雅生动的语言表达。 3.对于“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能更好地抵御语文素养遭遇的方方面面的挑战。 B. 守护好语文素养能让媒体人充满智慧与力量。 C. 作为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为语言环境净化尽一份功。 D. 守护好语文素养,能够抵御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
|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 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B.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D. 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人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期待校外培训机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及先进科技,持续推动民办教育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B.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C. 优秀的连环画家必定是美术创作的多面手,他们需要对日常生活抱有极度的热情,进行细致的观察。 D. 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与气质又是相通的。书能教你心地善良,使你生出 的气质。书能教你持重内向,使你生出 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使你生出 的气质。书能教你勇于创新,使你生出 的气质。 A. 稳健 纯真 进取 刚毅 B. 纯真 稳健 刚毅 进取 C. 刚毅 进取 纯真 稳健 D. 进取 刚毅 稳健 纯真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锤炼 主宰(zǎi) 妙手偶得 恹恹欲睡 B. 伟岸 秀颀(qí) 潜滋暗长 纵横决荡 C. 宛然 晕(hūn)圈 坦荡如底 屈曲盘旋 D. 虬枝 无垠(yín) 旁逸斜出 力争上游
|
|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2)“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3.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一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5.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①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②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③“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④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⑤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⑥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⑦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⑧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⑨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⑩“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⑪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⑫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⑬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⑭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⑮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⑯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⑰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⑱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⑲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⑳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文章第⑤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赏析句子: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4.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 5.从第⑦段中画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4分) 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