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精美绝伦的徽州砖雕 ①历史上的徽州,泛指皖南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以及赣东北的婺源六县。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孕育出了璀璨的徽州文化,徽州砖雕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 ②砖雕是中国民居建筑中一种常见的手工雕刻技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普通民居的装饰材料与色彩有着严格的限制,材料大多限于青砖、青瓦,色彩则限于黑、白、灰等,于是综合上述要点的砖雕便成为民居装饰的理想选择。 ③徽州砖雕的用料极为考究,最适宜的材料是经过特殊工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青、平整如镜的水磨青砖。徽州砖雕的制作工序一般分为四道:第一道是“放样”,又称“定稿”,是指雕刻前将稿纸上的设计图案原样勾画到砖料上面,这是一道十分细致和关键的工序。放样时要注意画面保持疏密均匀,构图达到均衡优美。首先将砖面用水浸湿,然后刷上石灰水;等砖面的石灰略干后,将画稿平铺在刷有石灰的一面,用铁笔勾勒出画稿的轮廓;再用铅笔对画稿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画面的部位和层次。如果一个图案需要在几块砖上整体雕刻,则要先将砖块拼合严实后再放样。 ④第二道工序是“打坯”,俗称“铲地板”,是指在放样的基础上凿刻纹样。打坯是制作砖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工匠们先按照轮廓线凿出画面的边框及线条,剔除废弃的部分,然后再雕凿画面的图案,清晰梳理出整个画面。由于砖雕的雕琢是按照画面的层次逐层向里依次进行的,因此各层次图案的雕琢定位十分关键,对相应工艺和工匠的要求也极高,一般需要经验老到的主刀师傅亲自操刀才能完成。 ⑤第三道工序是“出细”,即精雕细刻,将打坯阶段完成的轮廓进一步加工,使画面中的人物、楼台、树木、花果等要素和细部特征一一凸显。这道工序通常由最里层开始逐层向外进行,一方面可以保证画面的完整及整体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画面中各层次的连接能够整齐一致。 ⑥第四道工序是“修补”,这是雕琢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雕刻好的砖雕作品按照由上而下、先里后外的顺序进行精细打磨,并逐一进行磨光,打磨过程要谨慎小心。 ⑦徽州砖雕广泛应用于徽州各地的民居、祠堂、庙宇、亭、塔等建筑,主要装饰在建筑的门楼、门罩、窗罩、镂窗、照壁、墙面、屋檐、屋顶及牌坊等部位,使整个建筑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显得典雅、庄重,“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第①~⑦段分成三个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文章在介绍徽州砖雕的制作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时,先后介绍了将砖面____________、勾勒画稿轮廓、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徽州砖雕的用料极为考究,最适宜的材料是经过特殊工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青、平整如镜的水磨青砖。
|
|
学校开展“与书相伴”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李婷想拟一副对联作为活动的宣传语,上联已经拟好,请你帮助她写出下联。 (上联)亲近书籍开阔视野 (下联)________________ (2)岁末年初,同学们纷纷以别样的方式辞旧迎新。12月31日,八(1)班开展了一次读书活动,活动主题是“读书伴我成长”,在活动中,同学们朗诵名家作品,感受作家情怀,享受着读书的愉悦,沐浴着崇高精神的洗礼,此次活动成为学校读书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受到广泛好评。 班级要给学校网站发一篇报道,请将上述活动写成一句话新闻。(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星在活动后写了一段感想,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你根据提示帮他修改。 (A)学校从培养同学们读书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同学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快乐阅读,健康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B)今后,我一定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①(A)处画线句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可将“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 (3)仔细阅读下图,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每空限5字以内,不得出现数字) ①数字媒介阅读时长________纸质媒介阅读时长。 ②手机阅读时长____________。
|
|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昆虫记》是一部“昆虫的史诗”,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描绘了一个个大自然的精灵,其中有____________,“它们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黄蜂是一个不知动脑筋的建筑家,它们虽然能够建造出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巢穴,却“完全不具备______________的能力”;______________“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 (2)《红星照耀中国》特写了“____________”和“过大草地”两个重要事件,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长征的艰险和红军的伟大精神。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美好。鲁迅遇见藤野先生,得到了他无私的教huì;朱德遇见不缀劳作的母亲,从此学会了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朱自清遇见父亲,看到了父亲蹒shān地走到铁路边给自己买橘的情景……假如没有这些遇见,或许鲁迅先生还在民族偏见中愤慨挣扎,或许朱德会被革命生活中的困难吓倒, ……人遇见人,总会有许多美好不期而至,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见,感恩生命中温暖的馈赠,感念给我们生命留下痕迹的每一个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教huì(_____) 蹒shān(_____) 馈赠(_____) (2)文中画线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不期而至”中“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上下文,给语段中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③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⑤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________________”,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方言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方言中一些精妙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新活跃在人们交流的语言中。(请选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句子填写) (2)默写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请以“有你在我身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情感真挚,文从字顺。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筑寒水月笼沙,夜治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2.本诗和《赤壁》都是咏史诗,都借用了典故的写作手法,表达诗人的感情。请结合后两句和《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进行分析。
|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以为痴(________) (2)谧乃感激(________) (3)勤力不息(________) (4)躬自稼穑(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以著述为务 B. 于我何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 带经而农/执策而临之 D. 谧乃感激/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按要求作答。 (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2)用"/"给文中面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昔 孟 母 三 徙 以 成 仁 曾 父 烹 豖 以 存 教? 4.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廉成功的共同因素。 链接材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现冰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温暖岁月的白发 杨晔 ①午休,学生们去食堂吃饭。我在教室里闲坐,静静地看着后面的板报。不知何时几名女生来到身后。她们嘁喳地小声嘀咕,我没有理会。察觉到有人偶尔触碰我的后背,我回过头来,她们如水般的眼睛凝视着我,轻轻地告诉我有白头发了。 ②我早已接受了镜中的自己鬓间偶染白丝,我捋了一下头发,淡然地说,“没关系,长着吧。”她们扑闪着葡萄般的眼睛,“老师,长白发是累的,还是我们气的?” ③“不是,”我摇摇头,“我不会生你们的气,也没感觉过累!”我定睛看了看黑板上的粉笔字,故作轻松地微笑着说:“是粉笔面落多了染的呗!” ④“老师骗人呢!”她们咯咯笑起来,“把白头发拔去吧!”她们央求着。 ⑤我还真是不习惯别人碰自己的头发,“不用了。” ⑥“老师,我拔头发不疼的,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 ⑦我不再拒绝,继续看着板报。我只是感觉自己被轻轻地碰了几下,她们递给我三根白头发,“还真是不疼呢,技术挺高!”我赞许道。 ⑧秋日暖阳透过窗户,照在后背上暖呼呼的。我们就在阳光下研究起这三根白发:一根全白了,如银丝般;一根黑白各半;最后一根最有意思,根部黑色,然后渐黄,末端是白色的。 ⑨最后有名女生提出要收留我的白发,我递给她,她居然宝贝般小心翼翼夹在了书里。 ⑩我清晰记得那天板报的内容:“尊敬的老师,您付出的辛苦刻在我们的眼里,你挥洒的心血流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唯有以刻苦求学回报师恩!” ⑪我还记住了那名女生的一句话,“我常给我妈妈拔白头发!”如果不是心灵的亲近,我们不会让他人触碰自己的发丝,我们也同样不会触碰他人的头发。我感谢那缕被岁月吻过的头发让我感受了师生真情。 ⑫回到办公室,记忆的藤蔓延伸到了十年前,那时我不到三十。有一天学生突然讶异地喊道,老师,你有白头发了!”我很是生气.眉头锁紧用表情否认。为了证明没有说谎,他马上取来镜子,让我看得一清二楚。当确实看到几丝白发时,我一下子就落泪了,甚至哭出声来。我很是悲伤,上班才几年就长白头发了。学生惊慌起来,急忙取来面巾纸。女生们边给我擦眼泪边说:“老师,只有三根,别的地方真没有白头发了!”有的学生把发现白头发的男生推到一边,暗暗责怪他多嘴。我擦干眼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孩子们如释重负,围着我说:“老师您很年轻的,头发很漂亮,很黑的!” ⑬自那以后,直到他们毕业,不再有人提醒我长了白头发。偶尔有同学控制不住指着我的头发要说什么,马上就会被眼神或手势制止。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伤心。可是每当我在教室聚精会神批作业或备课时,我都感觉到背后有人,而且偶尔碰我一下。我其实看见了她们悄悄地拿着小剪刀来到我身后。我故作不知,心里却洋溢着感动,因为我的心灵感受到了她拿着精致的剪刀从我的发际划过。她们不想让我知道,可我怎能不察觉,我又怎能拂去她们的好意? ⑭有人愿意悄悄地为你剪去白发,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时光流转浸染青丝,沉淀的永远是真情。如今我已坦然面对穿过黑发的白丝。那白发是提早被岁月吻过的青丝。而那剪去白发的纯情,却温暖了我的整个心灵。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5年第1期) 1.白发怎么能“温暖岁月”?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文中面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我”对持白发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选样的变化! 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最后有名女生提出要收留我的白发,我递给她,他居然宝贝般小心翼翼夹在了书里。 (2)有人原意悄悄地为你剪去白发,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5.结合通文及下列材料,读请你对“师生情”的理解。 材料一 我交出所梦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生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未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相误, 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村料二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用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信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您是多么的依恋!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再读“中国白” ①瓷是我国的重要发明和创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瓷,按颜色可分为青瓷和白瓷,按功能则包括器皿和瓷塑。“中国白”,是人们对德化白瓷的美誉;瓷塑,是“中国白”的代表性艺术创作。然而,创作界、理论界、收藏界似乎对“中国白”及其艺术创作,仍有不少误读和误解。如何正确解读“中国白”? ②“中国白”,首先是瓷,不是陶。“陶瓷”虽是合称,但实际上陶与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陶与瓷的差别多多,主要表现在:材料之别,陶土与瓷土;烧成温度不同,低温与高温;陶常不施釉,瓷施釉;胎体致密度,陶低而瓷高,等等。“中国白”符合上述所有瓷之要素,是典型的瓷。 ③“雕塑”与“陶瓷”一样,也是个复合词。在艺术创作上,雕与塑同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讲,雕是指去掉竹木、玉石等“完整”材料上多余的部分以造型,塑则是指将泥土等“非完整”材料通过“堆”等方式进行造型。因此,前者可谓“减法”造型,后者则是“加法”造型。瓷塑,是塑而非雕,是典型的“加法”造型。“中国白”之造型艺术,称为“白瓷塑”远比“白瓷雕”精准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在德化瓷塑创作界盛行已久的“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八大技法,不仅显得牵强附会,而且已经造成概念混乱,理应予以厘清。 ④“中国白”的传统烧造技艺,早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诸多传统陶瓷烧造技艺一样,“中国白”的传统烧造技艺,也可区分为“烧”之技艺与“造”之技艺。“中国白”在泥胎上完成瓷塑之“造”,柔软的瓷泥无疑大大降低了其技术难度和技术含量。即是说,仅就瓷塑之“造”而言,“中国白”的技艺特点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中国白”的“烧”之技艺,却值得大大炫耀,因为它合理地处理好了在高温烧制下瓷土18%左右的收缩率问题。德化瓷塑题材多样,泥胎各个部位薄厚严重不均匀。因此,能否熟练掌握烧制中的收缩率,是决定“中国白”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写实创作。“中国白”能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正得益于其数千年“烧”之技艺的不断精进和完善。 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不仅被赋予特殊的审美价值,还被神圣化和人格化。“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明证。而一定意义上讲,瓷,可以在更大范围满足更多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玉之审美追求和情怀寄托。这或许正是瓷何以最早被中国人发明和创造,并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历史角度论,白瓷要比青瓷晚得多,但是中国瓷“似玉,非玉,而胜于玉”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创造,则是由青瓷和白瓷共同完成的。甚至,白瓷还在一些方面胜过了青瓷。比如,在瓷塑上,白瓷远比青瓷为美。这是阅读“中国白”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凡接触过高品质“中国白”的人,无论是器皿,还是瓷塑,无不为其瓷质致密、胎釉洁白、如脂似玉、晶莹剔透的审美境界所感动、所征服。 1.请给第一段末尾补充一个问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第②到⑤段从“中国白”的成分、创作形式、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白瓷的知识。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地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未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材料二: 瓷器出入欧洲,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4.下列时原文有美内容的根据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白”,它具有瓷质致密、胎釉洁白、如脂似玉、晶莹剔透的特点。 B. 第①段介绍“中国白”时,采用了时间顺序。 C. 用传统的“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八大枝法,也是能介绍“中国白”的烧造技艺的。 D. 瓷器最早被中国人发明和创造,并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跟玉一样大范围满足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玉之审美追求和情怀寄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