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 川剧 B. 豫剧 C. 粤剧 D. 越剧
|
|
下图示意2018年1月29日~2月7日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气温距平(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等值线分布。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图中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凝冻灾害(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雨雪冰冻),给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造成较大的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时段内,图示区域受低温凝冻损害最大的地区可能是 A. 藏南 B. 青海 C. 川西 D. 滇东 2.据图推测,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甲行政区此时段 A. 积雪量大,大气反射量多 B. 积雪量大,地面吸收量多 C. 积雪量少,大气吸收量少 D. 积雪量少,地面反射量少
|
|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 a B. b C. c D. d 2.C区从西往东,植被依次为 A. 荒漠—荒漠草原—森林—草原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草原—森林草原—荒漠—绿洲 D.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
|
|
能正确反映水果集聚地在我国分布的是 A. 香蕉—广东、广西、安徽、四川 B. 苹果—陕西、山东、河北、河南 C. 葡萄—新疆、河北、江苏、西藏 D. 柑橘—四川、湖南、广东、上海
|
|
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产业的集聚度越高。下表为1980~2010年中国部分水果的区位基尼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材料可知 A. 表中四种水果在我国地理聚集特征明显 B. 温带地区的水果集聚程度高于热带地区 C. 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 D. 香蕉的区位基尼系数最高,反映其产量最大 2.影响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水果产业形成最初的地理集聚区 B. 国家政策不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C. 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提高了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D. 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水果生产在区域上的集聚减弱
|
|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著名山脉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北、最南)。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 3° B. 5° C. 8° D. 10° 2.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大致经过山脉(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各界线描述正确的是 A. a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B. b是400mm等降水量线 C. c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 d是我国人口稠密与稀疏的分界线 2.图中a、b界线非常接近地区,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A. 牧区、农耕区 B. 半湿润区、湿润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
|
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展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 A. 受地形阻挡 B. 冬季风势力强盛 C. 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D. 雨带停滞 2.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 雨带位于①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 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人汛期 C. 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 D. 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
|
|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A. 上海、莫斯科、孟买 B. 上海、罗马、孟买 C. 北京、罗马、雅加达 D. 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2.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 大陆西岸 B. 大陆东岸 C. 大陆内部 D. 赤道地区
|
|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的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与可耕地之比。表中是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的数据 1.三国的耕地占国土的比例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埃及 印度 中国 B. 印度 埃及 中国 C. 中国 埃及 印度 D. 印度 中国 埃及 2.中国、埃及、印度三国北回归线附近最主要气候类型依次是 A.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