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春重要的医药、汽车、电子、光学工业区,毗邻净月大学城,环境优美。2006年底,长春市又规划了空港区,位于长春市东郊,毗邻长春市新机场,回答19——20题。 1.关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A.区内各企业之间都有密切的投入与产出联系 B.该工业区是自发形成的 C.各企业由于共用基础设施而聚集在一起 D. 区内各企业之间都有密切的信息联系 2.下列可以作为空港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及其布局原则为 A.电子信息产业、靠近交通枢纽 B.汽车工业、临近大学城科技力量雄厚 C.传统工业、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新兴工业、地形平坦
|
|
右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左)和农业产值构成图(右)”,完成17——18题。 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
|
在广东佛山顺德陈村农业生产中,“彩色农业”(花卉业)一直独树一帜。2006年春节期间,连新疆、西藏、黑龙江等省区都有陈村的鲜花销售,花卉种植不仅增加了陈村花农的经济收入,还美化了人民的生活。回答15——16题。 1.陈村花卉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 B.地势平坦,黑土广布 C.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 D.靠近台湾与日本,鲜花销售市场广大 2.与荷兰的花卉业相比,陈村花卉种植还有一定差距。要使陈村花卉具有国际竞争的优势,目前适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大量引进其他国家的花卉品种进行移植,并取代原有的本地品种 B. 将鲜花种植技术向各大洲推广,在相关国家建立鲜花种植基地 C. 积极研究保鲜方法,改进运输工具上的设备,研制新的保鲜容器及营养液 D.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新闻媒介上进行广泛宣传,提高顺德陈村花卉的知名度
|
|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据此判断13——14题: 1.这句话反映了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技术性 2.导致产生上述情况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气候
|
|
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高楼大厦 B.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 C.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北京市中心城区为行政区而不是商务区,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
|
读下列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0——11题。 1.图中a.b.c.d四处位置中,最易形成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2.若b城市不断向郊区发展,乡村成了“都市中的村庄”。这种发展对城市的积极影响表现为 A.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 B.保护敞开地,防止非法倾倒垃圾 C.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改善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
|
|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下图是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1.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下列关于休闲场所变化的叙述:①逐渐与居住场所分离②数量由少到多③规模逐渐变大④呈集中发展的趋势⑤种类日趋附于多样化,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演化到第三阶段时,该地区就业人口结构应该为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
下图为某地人口移动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图示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 A.人口流动 B.人口迁移 C.环境移民 D.国际难民 3.有关人口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移动只是使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对环境基本上无影响 B.有可能给迁入地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C.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增进文化交流 D. 从年龄段来看,人口移动以青壮年为主
|
|
下图是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1.与我国当前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④类型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B.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 C.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大 D.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
|
人口增长模式对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都有密切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正确反映从阶段(1)到阶段(4)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是
2.下图分别代表阶段(2)(3)(4)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2)—Ⅰ(3)—Ⅱ((4)—Ⅲ B.(2)—Ⅲ(3)—Ⅱ((4)—Ⅰ C. (2)—Ⅱ(3)—Ⅲ((4)—Ⅰ D.(2)—Ⅰ(3)—Ⅲ((4)—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