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化合物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①加成 ②氧化 ③燃烧 ④加聚 ⑤取代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已知:A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E是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F是一种高聚物,可制成食品包装材料。 (1)A的结构简式为 。 (2)D分子中的官能团是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 ④ 。
|
|
(一)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的原料之一。莽草酸是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A的结构简式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 (2)A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填编号)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可发生酯化反应 ③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④可与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 ⑤在铜或银的催化作用下,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二)乙醇在能源、生产及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请计算: (1)将足量乙醇与9.2g金属钠充分反应,则标准状况下生成气体的体积是 L。 (2)若一定量的乙醇和O2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CO2、CO和H2O(g)。产物依次经过浓硫酸和碱石灰使其被充分吸收,浓硫酸增重10.8g,碱石灰重13.2g。求氧气的的物质的量是 mol,燃烧产物的平均摩尔质量是 。
|
|
(一)已知断裂1mol C—H键,要吸收热量414.4 kJ;断裂1 mol C—C键,要吸收热量347.4 kJ;生成1 mol C===C键,会放出热量615.3 kJ;生成1 mol H—H键,会放出热量435.3 kJ。某有机物分解的反应可表示为: 若在反应中消耗了1 mol乙烷,则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放出251.2 kJ的热量 B.该反应吸收251.2 kJ的热量 C.该反应放出125.6 kJ的热量 D.该反应吸收125.6 kJ的热量 (二)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一段时间后某极析出1.28g的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正极是 (填“锌”或“银”),发生了 反应。 (2)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 (3)上述过程中共转移电子 mol。 (4)锌片的质量 (填“增加”或“减少”) g。
|
|
A、B、C、D为短周期内除稀有气体外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中只有C为金属元素;A和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B、D属于同主族;C、D两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A、B两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的3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元素符号为______,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写出C2B2与A2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_。 (3)A、B、C、D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4)用化学方程式证明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B强于D__ ___。
|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物质架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请参照元素①—⑦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⑦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____________。 (2)由原子个数比为1:1:1的①、②、③ 三种元素组成共价化合物X,共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X的结构式为 。 (3)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与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在溶液中进行的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4)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离子化合物常用作供氧剂,该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为 。 (5)A、B、D、E是由上述部分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A、B、D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请回答: ①E的电子式为 。 ②自然界中存在B、D和H2O按一定比例结晶而成的固体。取一定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测得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5 mol/L。若取相同质量的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g。
|
|
括号内物质为杂质,下列除去杂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后分液 B.乙烷(乙烯):用浓溴水洗气 C.乙醇(乙酸):用NaOH溶液中和后分液 D.乙醇(水):用生石灰吸水后蒸馏
|
|
两种大气污染物NO2和S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NO2 + SO2NO + SO3,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2和b mol SO2,反应后容器内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A. B. C. D.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由乙烯之间相互加成可以得到聚乙烯 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D.1mol乙酸与足量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可生成1mol乙酸乙酯
|
|
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产物: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③的混合物 D.①②③④的混合物
|
|
下列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H4+2O2CO2+2H2O B.CH2=CH2+Br2CH2Br—CH2Br C.CH4+Cl2CH3Cl+HCl D.2CH3CH2OH+O22CH3CHO+2H2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