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确切地说,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逐渐出现的直接动因是

A.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

B.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D.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的发展,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A.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B.早期城市形成和逐渐发展

C.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D.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

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  晚清时期,近代铁路传入中国,对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人对修筑铁路观点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后,由300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

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

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清朝政府认为“可变”的包括

①伦理纲常  ②君主制度  ③科举制度  ④经济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94年和1895年,孙中山和康有为分别成立了兴中会和强学会。两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基于民族危机

②为中国寻求出路

③变革社会的方式

④所要建立的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09/68464) 首页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