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材料旨在说明多极化的发展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D.遏制了霸权主义的膨胀
|
|
有学者在评论二战后某一政策时说:“它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由此可推知此政策 A.加快了欧洲各国的联合 B.助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公开了反共制苏的目标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
|
|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进入苏联。美国政府此举旨在 A.进行文化渗透 B.维护欧美合作 C.改善对苏关系 D.扩大美国出口
|
|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B.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C.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D.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初时不承认这些国家真正是不结盟的国家,到后来不但接受他们不与美国结盟,还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国力图扭转对苏劣势地位 B.美国冷战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C.不结盟运动的影响走向弱化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悄然变化
|
|
1966年,尼克松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1970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可以和他谈。”这些言论 A.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时代 B.表明美国政府放弃了反华意识 C.有助于冷战局面在东亚的改变 D.推动美国区域多边外交的开展
|
|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甚至主动劝说他们放弃中国国籍。这些做法 A.贯彻了“一边倒”的方针政策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开展的需要 C.秉持“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D.加剧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升级
|
|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有的三权分立,有的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民主发展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特殊的国际形势推动民主选择 D.经济基础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
|
|
苏维埃政权废除警察、军队(以普遍的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和官吏;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国内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与巴黎公社相比,苏维埃的革命措施进步在 A.废除旧的国家机器 B.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民主选举政府官员 D.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
|
“巴黎公社尽管提出了许多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建议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许多建议都没有能够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够。”材料旨在说明巴黎公社 A.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创新性 B.新生政权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C.斗争环境的复杂性和险恶性 D.意义的深远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