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是 A.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
|
(题文)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气,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因此孔子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克已复礼
|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A. 法治 B. 专制统治 C. 德治 D. 无为而治
|
|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D.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
|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 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 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 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 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
|
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 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
|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所蕴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B.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相结合 D. 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
|
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 A. 傩戏的形成 B. 南戏的出现 C. 元杂剧的出现 D. 京剧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