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17日,日内瓦关税休战会议召开,会议拟定的两个休战文件,因各国利益冲突,未能得到一致批准,会议以失败告终。这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世界贸易体系遭冲击 B. 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
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 A.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B.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 D.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
|
|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
|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
回顾当年资产阶级对刚诞生的苏维埃的诅咒,斯大林在1930年政治报告中指出,两年以前,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现在,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的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国内全面推行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在全球蔓延 C.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国内全面确立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
|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
|
“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列宁的这一政策 A. 在战争状态下推行 B. 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 在苏联被长期贯彻 D. 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
|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 “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 “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孙中山游历日本期间,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这些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在民国政府酝酿乡村自治时,晋、苏、浙、赣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也有当政者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管控的现实压力,乡村治理成为国家与社会寻求平衡的突破口。 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标志着孙中山村治思想的全面展开。但是,具有民权色彩的现代乡村制度并未走太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走向。这一制度转变带来的恶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摘编自《清末民初乡村治理再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转向保甲制度的影响。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 ——据百度百科等 任选一个典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