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A.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 国会的补教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A. 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 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 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D. 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
|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 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 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
|
清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时期 A. 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
|
(题文)《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 A. 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 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 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 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
|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
|
(题文)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A.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 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据材料,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