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 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冷战后)传统的权力政治这个现实主义的根本理念正在逐渐淡化,过去以大国权力为基础的‘极’国际格局将不可避免地被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别的行为体共同作用的‘元’国际格局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冷战后

A. 全球和平发展是主题

B. 美苏国际地位下降

C. 国家力量的对抗减弱

D. 世界多极格局加强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

A.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 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 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强调日本完全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多数日本媒体也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认为这是奠定21世纪日本外交基础的最主要课题。这一主张反映了日本

A. 随着经济发展军国主义抬头

B. 对外政策不再追随美国

C.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D. 奉行独立和平外交政策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A.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发动朝鲜战争

C.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D. 加强与加拿大合作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160

600

560

2012年

1117

772

345

2013年

1176

902

274

2014年

1196

1029

167

2015年

1263

1180

83

截至2016年11月

1138

1617

-479

 

 

A.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C. 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 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 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A. 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 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 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 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524/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519 21520 21521 21522 21523 21524 21525 21526 21527 21528 2152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