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 种植五谷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男耕女织
|
|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 人民的赋税负担较重 B.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D. 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
|||||||||||||||||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经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
|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 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l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反映了 A. 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 B. 文革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 C. 改革开放的诉求 D. 《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
|
|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下列认识的变革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包产到户”不等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 ②①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
|
|
(题文)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评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点内容。此处的“满眼春”指的是` A.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收到实效 B. 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D.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建成
|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 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