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
据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A. 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 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 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
“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这说明 A.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己经难以为继 B. 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 大众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D. 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德国 A. 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 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 C. 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
|
|
有学者指出,雅典法律分为私法与公法两大部分,私法蕴含着对财产权力的极度重视,但更多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公法的内容……其全部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民众控制和制约政治家、将军和其他官员、维护公民最高统治权力的工具,更是对公民集体内部所有公民的约束。这表明古典时代的雅典 A. 产生了三权分立的观念与具体做法 B. 形成了权力的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 C. 公民法具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
|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
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性援助 B. 西方法律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C.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法治建设 D. 国人的婚姻维权意识增强
|
|
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 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 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
|
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 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C. 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 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
|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 主张改造理学 B. 重书本轻实践 C. 注重道统权威 D. 强调学术创新
|
|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