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 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 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 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 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 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
|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A. 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B.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D. 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
|
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 一五计划制约了农业发展 B. 八字方针收效尚不明显 C. 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 中苏关系破裂是农业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
|
|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 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B.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 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 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
|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 清代“广州人多务贾” B.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 江宁机户李东阳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
|
(题文)1960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总结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时,明确提出了“人祸”的问题。他认为“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应是 A. 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导致社会动荡 B. 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指导方针及其实践 C. 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 D. 中国在外交领域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
|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
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令规定轮班工匠征银代役,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称之为“班匠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班匠银”是明朝私营手工业者承担的国家赋税 B. “班匠银”实质是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征银代役后,轮班工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D. 征银代役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
|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