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当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
|
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A. 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 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
|
在西欧某一历史时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音乐的服务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音乐家也由受雇于宫廷的奴仆变成了为争取个人的成功而创作和演奏的艺术家。适应了这些变化而盛行的音乐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民族主义 D. 现代主义
|
|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 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
|
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 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 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 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 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
|
2017年6月7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对外投资飙升44%,达到1830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报告中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处于第三位,流入量为1340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1%。这反映出中国 A. 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B. 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C. 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者开始探讨专制主义、封建特权、世袭制等问题,其中以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影响最大。可知 A.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B. 根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 C. 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来轨道 D. 进行政治改革是当务之急
|
|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载,1937年8月26日,海关总税务司F.W.Maze致国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电:“应付日(本)庚(子赔)教及善后结款,为保持海关完整、维护税收计,仍应暂予照付,以全债信而免纠纷。”27日孔祥熙回电:“宥电悉。月款可照议暂付。”由此可见 A. 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C. 列强积极在中日间和平斡旋 D. 国民政府力避涉日外交纷争
|
|
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地追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 C.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D.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
雍正元年上谕各省官员:“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胥役于中,未免高下其手,任意勒索”,“应报税者,纳税即放,不得任胥役作弊,勒索阻滞,以副朕通商便民之意。”在这里,雍正皇帝 A. 批评官吏盘剥 B. 主张取消海禁 C. 提出加重赋税 D. 反对重农抑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