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A. 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B.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C. 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
|
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B.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C. 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 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
|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 崇尚知识美德 B. 重视道德规范 C. 尊崇法律权威 D. 追求政治民主
|
|
汤显祖的作品强调“情”字,曾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说明他 A. 崇尚阳明心学 B. 喇讽丑墨世风 C. 提倡精神自由 D. 追求现世功利
|
|
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 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引礼入律”;《北魏律》则规定:“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其亲者”,可改判流放并施以鞭笞之刑,以“留养其亲”;隋唐更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这表明 A. 伦理规范制约了法制化进程 B. 儒家人伦纲常的法律化 C. 法外特权思想披上儒学外衣 D. 礼法并用彰显人文关怀
|
|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有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 主张以人为本 B. 强调君民共治 C. 强调贤人治国 D. 提倡礼法并用
|
|
1898年,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这表明清政府 A. 利用舆论加强监督 B. 扩大普选权的范围 C. 全面改革科举制度 D. 调整政治参与方式
|
|
1859年,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实行官员匿名投票选举,实现“权归于一”。其主要目的是 A. 否定纲常名教 B. 振兴太平天国 C. 实行君主立宪 D. 发展资本主义
|
|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中国 A. 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B.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 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 D. 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