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据材料对甲午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海军建制落后    B. 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 中国封建体制腐败    D. 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明朝时,只有皇室贵族、职官才能衣着锦绣、绫罗等高级面料。皇帝的朝服绣有龙纹和十二章图;皇后的朝服饰以风纹;百官的补服则有不同的禽兽图案的丝织品,作为官员身份的标志。这反映了明代

A. 丝织技术发达    B. 等级秩序严明    C. 盛行奢侈之风    D. 中央集权强化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么写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据此推断宋朝

A. 重农抑商发生质变    B. 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发生新的突破

C. 市镇经济全国繁荣    D. 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最主要财源

 

西汉初,诸侯王为笼络人心,争取士人的支持,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夺汉中中央政权,网罗了一大批谋士、知识分子为他们搜集、整理古籍,出谋划策。一时间社会出现各学术流派异彩纷呈的局面。据此最合理的判断是

A. 郡国并行的恶果    B. “百家争鸣”的延续

C. 休养生息的推动    D. “独尊儒术”的缘由

 

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 有利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使土地、政权和血缘有效结合    D. 扩大了国家的疆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湖北学政,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

张之洞教育改革的举措

1884-1887年

任两广总督,创设广雅书局,后又相继创建广雅书院和北江书院;在广州原博学馆的基础上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

1889-1895年

任湖广总督,先后设立湖北方言商务学堂和湖北算术学堂;在武昌添建两湖书院并开办湖北自强学堂。

1896-1898年

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办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农学教习,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谷果优良品种;提出科举考试内容应讲求“实学实政”。

1901-1906年

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相继设立师范传习所和支郡师范学堂等,开启了旧中国教师在职培训先河;创办湖北铁路学堂,以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武昌城内外设初等小学堂60所,在城内设高等小学堂5所,并创办湖北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请求清廷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后与袁世凯等官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提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1905年8月,清政府颁布诏书,明令废除科举制。

 

——摘编自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张之洞投身新式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2日,美、英、苏联合签署《波茨坦协定》。其涉及德国纳粹主义的条款规定:消灭纳粹党及其附属与监督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并确保这类机构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战争罪犯以及参加策划或推行纳粹计划,而造成暴行或战争罪行的人物,必须逮捕法办;纳粹领袖、支持纳粹之有力人物、纳粹机构和组织中的高级官员、其他危害盟国占领及其目的者,均应逮捕和拘留;一切纳粹党徒,除仅在名义上参与该党活动者外,以及其他对盟国目的持敌对态度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以及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这些人必须由被认为在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德国真正的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美、英、苏等国在分区占领德国后按照该规定对德国展开了“非纳粹化”改造。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对德国采取的“非纳粹化”措施,并简

要评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组织对德国法西斯进行改造的实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草》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   件

1944年7月

由美国牵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1947年6月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是:美国拨款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拆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

1947年10月

美国召集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1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外政策的第四点内容为“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以技术和投资援助

1949年1月

苏、保、匈、波、罗、捷等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949年11月

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

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根据材料中任意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说明充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西方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而中国的法治意识理念更多的是建立在国家至上、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近代中国法治启蒙思想家开始,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就不是一种独立的价值追求,而是依附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附属品,他们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以国家主义为前提的。其原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落后挨打所带来的耻辱给他们思想的震撼比他们对中国个人悲惨生活状况的关切要强烈得多。”

——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76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758 24759 24760 24761 24762 24763 24764 24765 24766 24767 2476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