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
|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
|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 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 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
|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
A.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 民营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 C.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D.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 创新精神 B. 求真意识 C. 时代情怀 D. 全球视野
|
|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B.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
|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
|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_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B.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C.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D.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
|
表
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
|||||||||||||
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 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 革新了选官制度 C. 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 设刺史以察民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