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
|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 (4)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
|
|
下表为我国不同年代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数据,据此可以得出
A. 体制变革助推经济崛起 B. 共同富裕目标即将实现 C. 国际格局影响汇率变化 D. 产业结构调整收效明显
|
|||||||||||||
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 B. 东南沿海受“文革”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 东南沿海率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
|
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材料反映了 A. 公有制经济逐渐实行了股份制 B. 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变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加快 D. 非公有制经济逐渐主导
|
|
“拨乱反正”,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变动的产物。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所做出的决策。材料内容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 A. 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是当时客观形势的必然产物 C. 是对“文革”的全面反思与纠正 D. 使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
|
1988年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惯例,提出了由外商成片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大胆设想。但在1989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就这个问题递交了提案,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这表明 A. 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并未得到中央支持 B. 经济特区的创办有沦为变相租界的危险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阻力重重 D.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
|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是 A. 提倡在中国发展实业 B.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抵制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利权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其主要特点有 A. 以军事企业为主 B. 采用机器生产 C. 自给自足 D. 没有雇佣劳动力
|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五四运动后 D. 辛亥革命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