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这反映了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
|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
|
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A. 唐朝的三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
|||||||
从产生时间和地城来看,以下诗歌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2年美国人华地码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码的计划落了空。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材料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四 见表2 表2 1952年与1957年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
|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记者: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亲历者:“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社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粮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鲁中晨报》2004年8月 材料二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 “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3)依据材料一、三,分析小岗村的改革模式使小岗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
二十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A. 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 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 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到普遍认同 D. 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