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
|
1988年7月,中国物价上升19.3%,有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500盒火柴,许多商店被抢购一空,有发生挤兑的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柜台被愤怒的群众推倒。这些现象说明 A. 政府应该掌握商品的定价权 B. 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与艰难 C. 人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 D. 物资缺乏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
|
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木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D. 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
|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
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A. 政权巩固 B. 曲折探索 C. 改革创新 D. 盛世华章
|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
|
新中国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操人”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
|
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A. 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实行法币改革 C. 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 D. 维持银本位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