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被其取代 C. 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
|
20世纪60、70年代,关贸总协定相继通过一系列决议,主要内容有在关税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待遇,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方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互惠关税而不给予发达国家等。这表明 A. 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走向公正合理 B. 发展中国家掌握了世界贸易政策的话语权 C. 亚非拉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格局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
|
|
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根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 A. 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 B. 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 C.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D. 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 A.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 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 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 经济危机客观上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
|
1943年11月,中美、中英签订的新约规定:“废除美英在华的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及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美英自动放弃这些特权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扩大侵略促使美英放弃了侵华政策 B. 中国抗战客观上支援了美英反法西斯战争 C. 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 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斗争的结果
|
|
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推行宪政。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 缺乏实行宪政的社会环境 C. 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D. 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
|
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这反映了该地 A.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 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 近代化进程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活动
|
|||||||||||||||||||||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
|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A.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 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 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 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
|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