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
|
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 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C. 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
|
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 A.强调社会地位差别 B.纺织技术提升较慢 C.市民阶层需求不高 D.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
|
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
|
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 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
|
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 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 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 C. 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 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
|
|
(题文)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质农具的统计情况(注:锸为掘土工具,镬为刨土工具)。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官营冶铁业发达 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
|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 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
汉武帝时,盐铁大商东郭咸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在盐铁专卖期间,逐渐步入官场,主持专卖事宜。这表明当时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抑商政策时断时续 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察举制度切实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