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下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动力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D.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基本定型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 世禄制    B. 征召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是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601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6013 26014 26015 26016 26017 26018 26019 26020 26021 26022 2602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