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精神状态时写道:“对个人主义和不受妨碍的个人奋斗的忠诚莫过于1929年。”1928年,胡佛竞选总统时就声称自己主张“粗狂的个人主义”。这反映了 A. 社会精神状态助推经济无序发展 B. 胡佛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早有预警 C. 自由主义理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D. 稳定的国际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
|
|
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A. 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 危机爆发的根源 C. 危机的持续时间长 D. 危机下的各国矛盾
|
|||||||||||||||||||||||||||||
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这说明胡佛总统 A. 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B. 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C. 过度开支加剧了国家经济困难 D. 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
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表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全面丧失生命力 B. 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举,带来了七十年代的滞涨 C. 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带来新的发展 D. 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实力,与社会主义对抗,体现了冷战思维
|
|
通用汽车公司驻15个国家的49位海外代表,向华盛顿发了106封电报,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新的关税法将会孤立美国经济,并招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大约一千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胡佛总统,但是《斯姆特—赫利关税法》最终还是通过了。对于此事件,下列说法准确的有 ①该事件的历史背景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②“新税法”会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该历史事件严重阻碍了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 ④巩固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
|
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 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 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
|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