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题文)材料:托马斯潘恩(1737-1809)出生于英国工人家庭,他1774年到达北美大陆,先后担任杂志编辑和地方议会秘书等职。1776年,他发表的《常识》一书在数月间行销50万册。他认为世袭制政府是违反理性的,是为个人谋私利的政体,被压迫者有权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它。代议制共和制是最合理的政体,共和政府是为了个人和集体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应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以理性为指导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政府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宪法不是政府的命令,而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共和政府的权力是依据宪法授予的,一切授予的权力都只是“委托”,随时可以收回。关于公民权利,他强调“公民权利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每一种公民权利都以个人原有的天赋权利为基础”,选举权是不能剥夺和代替的,反对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

--摘编自周跃军《试论潘恩的政治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政治思想主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政治思想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面对惨绝人寰的现代化全面战争,美国的知识精英与和平人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和平运动,开始尝试新的手段来避免战争。一战期间,美国兴起了两种新型的和平团体。一种是国际主义团体,主张在战后建立自由国家的联盟,按照美国的原则改造国际秩序,运用集体武力保卫和平。另一种是自由和平主义团体。他们认为国际暴力和战争源于大企业集团对海外殖民利益的争夺和对国家政策的操控,同时与国内不公正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改造国际秩序,还应当改造国内秩序,进行社会变革。美国的和平团体通过集会、出版报纸和书刊、游说政府以及游行、请愿等直接行动来开展和平运动,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另一方面督促政府支持和采纳提出的各种和平计划,以建立新的国际和国内秩序,成为20世纪20年代对外交政策最具影响力的利益集团。

——摘编自王立新等《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平运动的影响。

 

材料: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屯田活动规模和范围都不及两汉,但却有所深化和发展。魏晋时期,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但其屯田体制在两汉基础上却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职官系统日臻完备。西域长史是魏晋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属吏众多,比对内地郡一级行政机构设置。并且改变了以往以兵屯为主的单一局面,民屯比重日益上升。据记载,无论兵屯还是民屯,均有西域少数民族参与其中。魏晋中原王朝以楼兰和高昌为中心长期派兵屯戍边塞要地,持续开设屯田区,以屯田与戍边相结合,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传入西域,就地生产军粮,有力地支持了对西域的军政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内地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古代中国

拥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法规,去海外之人被称为弃民,古代文献中虽有“国籍”一词,但主要是指国家的典籍

1868年

《中美续增条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申请国籍、保护侨民的基本原则。自此,清政府开始参照“西方成例”处理“涉籍”事务

1907年

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血统主义”的国籍法

1909年

《大清国籍条例》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 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6300/68464) 首页 上一页 26295 26296 26297 26298 26299 26300 26301 26302 26303 26304 2630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