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原理实际应用的历史事件有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俄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③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 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
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 A. 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 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 C. 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 D. 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
|
|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C.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
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图中文字为出击平汉路),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 A. 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 B. 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 C. 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 D. 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
|
|
下面框内所述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推动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缺乏可行的革命纲领 B. 农民阶级担负民主革命任务 C.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封建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C. 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D. 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
|
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近代的一场战争时说:“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该战争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西方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境内各邦拥有军政大权 B. 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 国家权力被普鲁士垄断 D. 政权采用了联邦体制
|
|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的代议制民主的政治框架。与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相比,英国式的责任内阁制的显著特点是 A. 内阁掌握国家全部权力 B. 政府行政权受议会制约较小 C. 执行两党轮流执政制度 D. 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更趋完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