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

A. 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B. 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

C. 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 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 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家国观念的形成

D. “封邦建国”的形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史学界认为,秦朝短命而亡与商鞅变法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观点的依据应是

A. 秦朝延续商鞅严酷的法律而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商鞅奖励军功致使秦朝好战消耗了国力

C. 秦朝继续重农抑商使其社会经济丧失了活力

D. 商鞅彻底扫荡旧势力使秦统治基础薄弱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 (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B.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C. (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 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 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 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 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 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 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 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 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公元12世纪时,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型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熄,史称“罗马法复兴”。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重新复兴。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是指

A. 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

B. 巩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求

C. 调整商品经济下的纠纷和矛盾

D.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世纪法国作家大多将遥远的中国描绘成乐土,独孟德斯鸠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此后,中国在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心目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这一变化

A. 是欧洲人以“欧洲中心论”思想审视中国的结果

B. 侧面体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是封建君主专制

C. 表明启蒙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儒家“三纲五常”压制人性

D. 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世界地位下降

 

15世纪时,在意大利的抄书职业者中间,懂希腊文的人地位最高,他们被冠以“写本人员”的光荣称号,报酬也很高;而懂其他文字的人仅仅被称为“抄书者”。这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

A. 抄书是学习文化的重要方法

B. 等级观念充斥社会各个角落

C. 人文思想受到教会势力压制

D. 新兴文化借助复古形式传播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6375/68464) 首页 上一页 26370 26371 26372 26373 26374 26375 26376 26377 26378 26379 2638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