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政府设有专人管理市场 B.城市布局出现坊和市 C.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D.市场交易中出现纸币
|
|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官营手工业趋向市场化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
|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 A.家族和睦的风尚 B.宗法观念的遗存 C.礼乐制度的盛行 D.等级秩序的残留
|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是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是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核武器、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 有一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下表是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供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其根源何在? (4)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化的趋势?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两种解释框架引人注目。那些最先使用市场机制和“看不见的手”等术语来解释说明18、19世纪英国经济史的人,简称“斯密派”,而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权力和“看得见的手”的人,简称为“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例,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
|||||||||||||||||||||||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
|
1947年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长,并为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多次加以修订。以下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为其建立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苏联是创始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其常设机构 ④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