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
|
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这种变化体现出 A. 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 B. 作品内容受制于作者阅历 C. 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 小说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
|
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 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 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 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 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
|
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史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A. 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 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 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 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
|
1918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1920年,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出版了名著《欧游心影录》,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说,对当时中国文化界震动极大。节选如下: “……从前欧洲人民,呻吟于专制干涉之下。于是有一群学者,提倡自由放任主义,说道政府除保持治安外不要多管闲事,听各个人自由发展,社会自然向上。……然而社会上的祸根,就从兹而起。现在贫富阶级的大鸿沟,一方面固由机器发明,生产力集中变化,一方面也因为生计上自由主义,成了金科玉律。……到十九世纪中叶,更发生两种极有力的学说来推波助澜,一个就是生物进化论,一个就是自己本位的个人主义。……所以就私人方面论,崇拜势力,崇拜黄金,成了天经地义。就国家方面论,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变了最时髦的政治方针。这回全世界国际大战争,其起原实由于此。将来各国内阶级大战争,其起原也实由于此。 ……“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渴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到幸福,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救济精神饥荒的方法,我认为东方的——中国与印度——比较好,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的文明。”…… 问题: (1)材料中“全世界国际大战争”和“各国内阶级大战争”各指什么? (2)你如何看待梁启超提出的中西文化“化合”说?
|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变法,既是晚清系统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至今仍有不少课题值得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随后的问题。 材料一 (1)请对材料一中图片的史料价值加以判断。(填入符号, 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 ②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儿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里逊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2)材料二、三、四都在解释什么问题? (3)你认为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有何价值?
|
|
(1)将与上图中对应国家代号(字母)填入相应位置。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五国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
|||||||||||||||||||
周代以后,历朝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辽阔的疆域,不断推出强化对地方控制的举措,体现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国家理念。 (1)完善制度以加强对地方控制是一种方式。按照示例填写表中的制度名称。
(2)在加强政治控制的同时,统治者也重视对臣民的思想控制,如: (A)大兴文字狱(B)倡导理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 将相应字母符号填入下列表格中。
|
||||||||||||||||||||||||||
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瓦解的历史事件是 A. 东欧剧变 B. 德国统一 C. 柏林危机 D. 苏联解体
|
|
某摄制组拟拍摄记录片《邓小平与上海》,最适合选用的内容是 A. 租界市政 B. 淞沪抗战 C. 上海解放 D. 浦东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