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夕卜,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
下列文献中宜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文学改良刍议》 C. 《庶民的胜利》 D. 《资政新篇》
|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
|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无政府主义的广泛传播 B. 发动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斗争的对象发生重大改变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 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
|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陈独秀的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 ) A.辛亥革命时期 B.新文化运动初期 C.五四运动前后 D.国民大革命后期
|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