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上说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 A.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 B. 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 C. 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D. 秦朝律例的规定导致
|
|
有历史学家对古代选官制度这样总结道:“(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 完善政府职能 B. 扩大统治基础 C. 维护王朝统治 D. 提升官员素质
|
|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 明朝提刑按察司 B. 秦朝丞相 C. 汉朝刺史 D. 元朝御史台
|
|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B.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C.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D.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
|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 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C. 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D. 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
|
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A. 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 B. 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C. 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 D. 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
|
|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材料中贾谊 A. 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 B. 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C. 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D. 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
|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B.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C.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D.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
|
《韩诗外传》说:“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而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也。”材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度的纽带 B.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C.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D.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
|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 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B. 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C. 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D. 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