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没有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是礼部(管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管清代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兼管对俄外交)。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南京条约》签订后,外交事务由五口通商大臣、地方督抚办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外交事务增多,列强对地方官以及礼部、理藩院办理外交事务极为不满,以武力迫使清政府改革外交体制。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一个过渡性外交机构诞生。总理衙门由亲王、军机大臣兼领;在京师有海关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两个附属机构;分设南洋(江苏以南及长江各地)和北洋(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通商事务大臣。总理衙门以“洋务内阁”著称,掌管与各国订约并负责执行,负责通商、关税、外国人在华传教、招募华工、海防水师、船务、军火、机械、电线、铁路、矿务等洋务项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总理衙门建立的作用。
|
|
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
|
今天中国学术界之所以重视抗战史和包括《开罗宣言》在内的各种条约的研究,主要因为 ①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意识空前觉醒,实现了民族团结 ②抗战中,全国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指挥,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中国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④适应当前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需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 A. 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B. 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 D. 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
|
2015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 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B.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C. 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D.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 推动国民大革命 B.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C.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D.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
|
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此条约的签订 A. 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B. 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C. 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
|
|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 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B. 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C.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D.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转嫁战争负担 B.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C. 强化物资管制 D.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