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公元、民国、昭和、大同: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本地人、逃荒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做梦去的。”文中的“那里”应是 A. 日据时期的台湾 B. 北洋时代的山东 C. 伪满时期的东北 D. 汪伪治下的上海
|
|
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 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B. 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 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 D. 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A. 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 B. 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 D. 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A. 宣扬“知行合一” B. 否定孔子思想 C. 反对“格物致知” D. 强调主体意识
|
|
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主”和“科学”,这两大口号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明确的口号。但自鸦片战争后,有见识的中国人都在为此探索追求。……所有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作了长期的准备。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前的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实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 (5)综上,请你谈谈对思想变革的认识?
|
|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B. C.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