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被视为教育一个重要转折点。1949年12月确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仅仅实行四年,就转为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更为明确地体现精英教育价值取向的,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学校制度。1953年,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教育部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这些重点学校主要建立在城市和城镇,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评定学生成绩时,应当把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且应当以学生的实际行动来衡量学生的政治觉悟的程度。”1958年,《关于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指出:“为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保证新生的政治质量,对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人.农民、工农干部和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较久的老干部,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可采取保送入学的办法。” ——摘编自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教育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教育。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算器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6 年,英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 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 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 ,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 。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 ,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出“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 ,担任全国铁路 督办;着眼于华南、西南和西北偏远地区的开发,计划修筑十万英里(160000 公里)铁路,分中央、东南、 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 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 直到 1949 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 21810 公里,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 11000 公里。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和战场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跣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 ——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
|
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苏联出口 A. 旨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 B. 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 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 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据此可知 A. 达尔文进化论挑战神学创世说 B. 达尔文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之上 C. 科学发展的水平受时代的限制 D. 达尔文进化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
|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万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对究法负责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
|
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417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改要的许佩波罗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A. 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 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 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
|
表格为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单位:万)。据此可知,当时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城市化有一定发展 C. 第三产业一直持续发展 D. 农业发展陷入停滞
|
|
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一文分析道:“如果豪绅资产阶级能够派许多兵占领重要城市,直接有高压政策,压住工人的革命行动,那么,他们决没有这许多兵,去驻满全国各乡各村。”这一思想 A. 体现以城市中心运动为主 B. 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吻合处 C. 反映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 D. 表明革命应该由无产阶级领导胜利
|
|
甲午战后,西方《纽约新闻报》发表评论说:“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味、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这一评论 A. 客观分析取午战争 B. 在舆论上支持日本 C. 是日本伪造的舆论 D. 代表西方主流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