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 商业革命与价格飞涨 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
|
荷兰著名诗人冯德尔曾写到:“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越海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港口。”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8世纪
|
|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新时代的兴起”。该材料用了何种史观解读美洲被发现的意义 A. 全球史观 B. 社会史观 C. 革命史观 D. 现代化史观
|
|
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
|
16世纪初,当一名航海家宣布将要远航的消息之后,“大约有一万人‘没有工作’的贵族愿意不领取任何报酬与他一起出海航行”。欧洲的航海热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②“黄金热”的驱使 ③君主专制政府的鼓励 ④封建制度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 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 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
|
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A. 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 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
|
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均田制始于隋唐 B. 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 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 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
|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 A. 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B. 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C. 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 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加强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整个世界渐连为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