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

【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广糠核”指米麦的粗屑。这句说的是: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给孩子吃。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两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两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两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在你看来,作者写作此组诗的用意是什么?

 

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    )

A. 手工业成就    B. 印刷术推广

C. 商业的繁荣    D. 农业的发展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 合作经营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自给自足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025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0250 30251 30252 30253 30254 30255 30256 30257 30258 30259 302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