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C. 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D. 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 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 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 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发展商品经济

C. 调和阶级矛盾

D. 强化社会控制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 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2)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視,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給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4462/68464) 首页 上一页 34457 34458 34459 34460 34461 34462 34463 34464 34465 34466 3446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