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第一次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走了一条生产→技术→科学→新科学→新技术→生产的道路。这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 B. 密切了科技与生产的关系 C. 就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 D. 使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
|
|
1959年9月外交部和中联部送来了苏联经济学硕士格洛托夫所写的《论集体农庄所有制的发展前途》一文。毛泽东看后批示:“此人根本不研究马、恩、列思想,并且连斯大林公社必定是集体农庄的高级形式这一观点也否定。总之,作者认为公社无论何时都是有害无益的。”毛泽东这一批示说明了( ) A. 赫鲁晓夫取消集体农庄的办法被中国指责 B.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 C. 中苏两国的国家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恶化 D. 苏联学术界与其政治价值观相背离
|
|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 激情大于理性 B. 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 C. 强调思想解放 D. 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衡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A. 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B. 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C. 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
|||||||||||||||||||||
据20世纪初我国海关统计: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C. 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D. 民国政府鼓励大量出口
|
|
20世纪初,巴拉兹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其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该艺术是 A. 电影艺术 B. 雕刻艺术 C. 绘画艺术 D. 电视艺术
|
|
《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 A. “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 B. 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 C.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 D. 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武则天对发展农业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张居正柄政后,鉴于一条鞭法“有极言其便者,有极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主张“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即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他还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一条鞭法比较适合南方地区,“在南方颇便”。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左右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 ——摘编自《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材料二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然后“量地计丁”,即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每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 ——摘编自范树青等《江右商帮兴起的制度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
一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