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陪审法庭实行投票的隐秘化和验票的公开化,但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阿里斯托芬认为,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这表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B. 程序公正不代表结果公正 C. 直接民主不适于雅典社会 D. 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倒退
|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道“……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就难以建立一个政体(不能知道当官的是什么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 A. 让少数人掌握民主权 B. 在政治上人人平等 C. 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 D. 平民有权监督官员
|
|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 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 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 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
|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
|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角度看,下列制度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官僚制度
|
|
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A. 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 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 D.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
|
《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B. 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 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
|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 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 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 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 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