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假设你不赞同他的观点,请你说明理由。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后一次科考试题的命题意图,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何种能力?
|
|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 B.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 C.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
|
|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起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
|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 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 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 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 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
|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C.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
|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来说此话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保持政治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B. 肯定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作用 C. 主张尽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要求蒋介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
下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幅形势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该图指的是 A.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分布 B. 武昌起义后的宣布独立的地区 C. 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的分布图 D.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
|
|
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