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分封制度瓦解

B. 音乐教育普及

C. 冶铁技术发达

D. 等级制度森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绅士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上层绅士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低功名的绅士。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绅士通常被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材料二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在这一变动过程中,社会价值定向由传统的绅士集团转向了近代的商人阶层。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绅士”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投资于近代企业,借助于“通官商之邮”的特殊地位,很快成为“既贵且富”的重要社会势力。

——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下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以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符合漫画含义的是

A. 德意志并未真正建立代议制

B. 德意志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C.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

D. 德意志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 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 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 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 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 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 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主要表明他

A. 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 主张理性的宗教信仰

D. 积极追求幸福的生活

 

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界定物权适用的是

A. 最先占有原则

B. 劳动所得原则

C. 既有习惯原则

D. 自然理性原则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有力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256/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251 38252 38253 38254 38255 38256 38257 38258 38259 38260 3826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