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这里的“大无畏”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面临的压力,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来看,这种压力一般不会来自: A.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企业主C.垄断资本家 D.失业工人
|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主要是他对当时什么状况的担忧( )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 经济“滞胀”局面 C. 苏联的日益壮大 D. 法西斯主义盛行
|
|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统计图反映的是 1870—1900年世界产量 A. 粮食产量 B. 棉织品产量 C. 石油产量 D. 煤炭产量
|
|
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还出现了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 B.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C.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D.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
|
马克思主义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①在农村中出现了手工工场 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少年学习诗文,能熟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 材料一 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901年,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 1905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班以冠军身份毕业。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新文化运动期间蒋百里积极参与,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讨袁。 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百里将军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摘自曹聚仁《蒋百里评传》 材料二 人们眼中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蒋百里曾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曰人之发现;二曰世界之发现。”……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百里一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百里在人们眼中“角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
|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试析其划分的依据。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2)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