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 C. 韩非的法家思想 D. 董仲舒的新儒学
|
|
儒家的“仁者,爱人”, “政在得民”。墨家的“兼爱”“非攻”。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
|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
|
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斌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摘编自朱熹《朱子大全》等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吾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粱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儒学产生的原因。
|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当这首歌曲在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的时候,中国正处在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 “左”倾错误的泛滥 C. 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 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
|||||||||
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 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 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 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
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两弹一星”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