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中有“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材料体现了 A. 宋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增强 B. 人臣为君父的“忠”的理学思想 C. 朱子强调社会贵任感 D.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对读书人的科举态度有所影响
|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 “爱人者,人恒爱之” B. “兼爱、非攻” C. “春秋大一统” D. “无为而治
|
|
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儒家思想却从西汉开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 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 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 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 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
|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
|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有何特点?出现这样的历程原因是什么?
|
|
材料一、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以1500年为界,提取图表中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领先者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二者的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
|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应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
|